當時的我,同時收到兩本建議我閱讀的書,《上流兒童》跟 《我是一個媽媽,我需要柏金包!》,比較了一下,我決定先看「上流兒童」,
原因有二:
一、因為「上流兒童」頁數比較少,以我看書的速度,這本比較容易快快「解決」
二.因為我想看看要怎麼教育孩子,才能教出「上流兒童」,一個二流媽媽實在需要一本上流手則來指導我怎麼帶小孩
結果我只有一個期望被滿足…。
翻開書,我還沒有好好了解怎麼樣教育上流兒童,作者就反諷地讓我先看到許多不怎麼入流的真相,譬如,要求入門未久的媳婦照顧婆婆,連懷孕也不能例外,不能請看護,原因是「媽媽已經習慣你的照顧了,請看護她會很彆扭..。」還有媳婦即使快抓狂也不能發脾氣,因為 「想一想未來,….眼前這形銷骨立的身體告別人世後,你的丈夫會補償你的…」。一方想要得到一個免錢又好用的台傭,一方想要得到一份豐厚的家產,兩邊的角力下,終究有人要「中箭落馬」。
權力不對等的情況,不只出現在主角的婆媳關係上,甚至在兒子的學校也是如此。老實說,這樣的故事其實每天都在發生,我不覺得只有在作者所謂的「天龍國」才是如此,這種現象普遍存在大多數的家長會,其實中外皆同。
我自己參加過很幾個家長會的活動,我發現最有趣的事就是,當大家在介紹某些成員的時候,會說: 「A的先生就是某某集團的副總裁」, 「B的先生就是某某醫美的院長」 ,「C的先生就是某某資深外交官」…..。當時,我心裡有個疑問,為何不能好好介紹這個人,而要介紹那些沒有出席場合的先生們? 不就是大家做做手工藝品,吃吃點心,聊聊天聯絡感情? 後來我才發現這個跟每個人在家長會的位階有關係,這其實也是必然的,誰出錢多誰的聲音大;而且,誰在跟你聯絡感情? 要聯絡感情要窗口相同,要門當戶對才配聯絡感情,當時的我真的學到很多,原本以為只是暫時沒有工作去當義工,後來才發現,人家選我們的緣故是因為這群所謂的高階幹部是「只動嘴,不動手」。我遇到最誇張的一次是有一回學校動員家長會的成員搬桌椅,有一個媽媽從頭到尾都沒做,坐在椅子上搧風還對著別人說: 「甚麼時候搬完? 累死我了,早知道晚點來…」,氣人的是她弄亂的還是我辛辛苦苦排的椅子,後來我才知道她是某個醫美診所院長的太太,家長會的位階很高。雖然那已經是非常久遠的事,但我印象很深刻,到現在還記得,因為她每次來都是抱怨再抱怨,從沒有停過。這些所謂的貴婦們,雖然跟你同處一室,但請永遠不要試圖想要跟她們說話,因為她們絕對是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跟你說話,而且她們在跟你說話或沒跟你說話時,眼光永遠高過你的頭頂,眼睛永遠「飄向北方」。你以為這種場景指出現在台灣,NO! 最近在離台灣非常遠的距離外,我還是在很陌生的地方,遇到了熟悉的場景。我想除了北極跟南極,我還會一直不斷在人生的場景中遇到這些狀況吧?
在台灣。小康之家的女生要嫁入豪門,好像必須符合兩個重要條件的任何一項: 長得非常漂亮或者學歷非常漂亮,如果能兩個都符合甚佳。然而這些人嫁人後,原本有的特質、名稱好像就消失在地球,只剩下兩個代號: 「某某人的太太」跟「某某人的媽媽」。有時候,我似乎覺得自己還蠻幸運的,比起這些人,小的我只有一個代號--「某某人的媽媽」,幸好我長得比膜母好一點,比西施差一點,我的學歷比名校差一點,比專科好一點,幸好我的先生是顆微乎其微的馬鈴薯,所以我還可以在嫁人後保有我的人生跟姓名,氣起來還可以指著老公的鼻子罵,跟他平起平坐,真是感謝老天!
至於書裡後半段醜陋的下流世界,我自己覺得不可思議,希望那只是小說,只是虛構,至少我在真實的人生裡還沒有遇到這麼誇張的事(沒有遇到改成績,只有遇到要把人從旗手團拉下來… ),台灣,在某些程度上,還算是一個比較平等的社會吧?
回歸正題,這本書如何?如果你看過《豪門保母
「上流兒童,下流社會」的現象無法改變嗎? 以我個人的經驗,我覺得很難,真的很難。但還是有改善的空間,因為時代不一樣了,教育普及不一樣了,人們致富的方式變多了,社會階層翻轉的速度也改變了(我沒有說變好,但確實改變了),改變的力量還是存在,各位「中流砥柱」們,大家繼續加油!
(PS:別問我那位貴婦是誰,道不同,不相為謀,她知道,我知道….就好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