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最近總是聽到別人在說"雌雄莫辨"的話題,這個時代男不男,女不女,似乎也變得正常, 或許女人不想再弱勢,男人不想再辛苦吧?

老是看到新聞報著"京爺","青峰",我這個古板的N年級,覺得有點反彈欸,中性!!!難道就是流行?很女性化的女性, 或者很男性化的男性都落伍了嗎? 我其實很不喜歡這麼明顯地在性別上作文章,在我的觀念裡,太女性與太男性是座標上的兩極,其實我們大多都落在有像男生或像女生的特質的區間裡,只是每個人的比例不同吧? 那種女性化比例多的男性或男性化比例多的女性,往往就會被人說成是gay and tom boy,有這麼容易看嗎? 當我看queer eye時,怎麼對Fab5不能完全看出來?

談到這裡,又想到人們把好人壞人也用二分法來看, 我們小時候的世界,似乎比較容易"看"得出好人與壞人, 等我們漸漸長大後才知道,其實好人也可能變成壞人,特別是工作之後,即使我身旁這麼多雙碩士,博士,我也沒辦法再用學歷來判斷人格,因為真的好難好難....

有人說我是 "上流社會"的產物,不管看的東西,寫的東西,聽的歌曲,感覺上都很"上流".......老實說,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這麼上流,還是只是因為我工作的老闆很上流?  為何小時候覺得簡單的事,現在會覺得很難? 複雜,到底是人讓它複雜,還是它的本質就很複雜?

算了,別想了,今夜不想那麼哲學.....聽聽歌吧 !! 蘇打綠的" 小情歌" ,青峰的聲音讓我想起"木蘭詩",(那當然不是"唧唧復唧唧" ) ,還有喝氣泡葡萄果汁打咯時的空氣! (為何我會這麼寫? 因為旁邊正好有人在喝....)

http://tw.youtube.com/watch?v=f0Mxc1rClqU

>

樂府詩選  木蘭詩  作者:佚 名 

   唧唧復唧唧,木蘭當戶織。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嘆息。問女何所思?問女何所憶?「女亦無所思,女亦無所憶。昨夜見軍帖,可汗大點兵;軍書十二卷,卷卷有爺名。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,願為市鞍馬,從此替爺征。」

   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南市買轡頭,北市買長鞭。朝辭爺孃去,暮宿黃河邊;不聞爺孃喚女聲,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。旦辭黃河去,暮至黑山頭:不聞爺孃喚女聲,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。

   萬里赴戎機,關山度若飛。朔氣傳金柝,寒光照鐵衣。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。   歸來見天子,天子坐明堂。策勳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可汗問所欲,「木蘭不用尚書郎,願借明駝千里足,送兒還故鄉。」

   爺孃聞女來,出郭相扶將。阿姊聞妹來,當戶理紅妝。小弟聞姊來,磨刀霍霍向豬羊。開我東閣門,坐我西閣床。脫我戰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。出門看火伴,火伴皆驚惶:「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。」

   雄兔腳撲朔,雌兔眼迷離。兩兔傍地走,安能辨我是雄雌?

 

範文分析  

  木蘭詩是北方民間敘事詩的傑作,許多家誦戶曉的木蘭從軍故事,都是根據木蘭詩改編來的。原詩文字創造了木蘭這位女英雄的形象。作者在刻畫這形象詩,用現實生活的描寫來烘托,同時採用了濃厚的民歌情調。現在分為六小節來談談:

        一、「唧唧復唧唧」到「從柴替爺征」是寫木蘭從軍的原因。木蘭雖然是本篇所歌頌的英雄,但她畢竟是個女子,所以一開頭便以「唧唧復唧唧」,木蘭當戶織,不聞機杼聲,惟聞女嘆息。」來表現她從軍前的心情,接著以問答方式寫出她「從此替爺征」的原因是「阿爺無大兒,木蘭無長兄。」這都是事實的敘述,迨寫到她決定代父從軍,那不但表現了她的孝心,更見到了她的智勇。真是絲絲入扣,合情合理,使讀者不會覺得木蘭的嘆息是懦弱的表現。前面我們曾說木蘭詩有濃厚的民歌情調,試看鼓角橫吹曲折楊柳():「敕敕何力力,女子臨窗織;不聞機杼聲,只聞女嘆息。問女何所思?問女何所憶?阿婆許嫁女,今年無消息。」這幾句和木蘭詩的前幾句大同小異,句法完全一樣,都是採用民歌中直率的手法來表達的。

  二、「東市買駿馬」到「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」是寫木蘭離開溫暖的家,走向戰場的內心感受。民歌的特色在本節尤為顯著。前面用四個類疊,後面用兩個排句。四個類疊所寫的是「市鞍馬」一個意思,本來可以一語道盡。事實上那些東西,不一定要分別在東西南北四市購買的。這種不避雷同、反覆吟詠的手法,正是民歌的情調。這種類疊的寫法,在聲調上固然需要,而在表現內容上,也有其必要。儘管要表現的是一個意思,但能以反覆而不累贅、細賒而不支離的筆法,使之表現得曲折盡致,這不但能見作者之真情,而所表未之意思,也更具有感染的力量。我們看「東市買駿馬,西市買鞍韉,南市買轡頭,北市買長鞭。」這四句雖然僅是「市鞍馬」一個意思,但藉此卻襯托出木蘭是一個將赴沙場的英勇戰士了。作勢尚未在木蘭身上花半點筆墨,但這形象已躍然紙上了。為了強調此一形象,作者不厭其詳地寫木蘭到四市購買駿馬、鞍韉、轡頭和長鞭。這四句是橫的、平列的寫法,從買駿馬寫起,這當中並無賓主關係,並無次序過程,亦不受時間之限制,而是從多方面去描寫木蘭戰士的裝備。

  「朝辭爺孃去,……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。」構成了兩個排句,是用正面的寫法。其中「朝辭爺孃去」與「暮至黑山頭」相對。兩句「不聞爺孃喚女聲」則分別與「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」及「但聞燕山胡騎聲啾啾」對寫。荒漠的「黃河邊」與「黑山頭」,和溫暖的家庭是不同的。這種強烈的對比,就傳神地流露出木蘭在征途中對雙親的懷念之情,這份心情隨著「朝辭爺孃去」而至「旦辭黃河去」愈走感達,而愈加沉重,愈是顯著了。這是與「惟聞女嘆息」相呼應的。作者在描述木蘭這份感情的同時,也表現出木蘭的英雄氣概,她毅然遠別家園,涉水跋山邁進另一個廣闊的新天地中。木蘭在讀者的心目中,不僅有懷念爺孃的真情,也有殺敵的壯志。在這裡,我們領略到疊調寫作上的效用。這兩個排句是縱的寫法,它因著時空的推移,發生一層深似一層的作用。這是由木蘭離鄉背景愈走愈遠的內容所產生的。前後兩個部分一橫一縱,不同的內容,採用不同的手法表現,這是作者造指的高超所在。

  三、「萬里赴戎機」到「壯士十年歸」是寫木蘭凱旋歸來。不少人認為這節不像民歌,以為是經後世文人潤飾過的。這節用筆最精鍊,這是由於詩的主旨的需要。因為木蘭詩主要是寫木蘭能以女子之身代父出征,而不是著重敘述她在戰場上如何殺敵。作者在此繁簡得當,以最經濟的筆墨概括了她十年行伍的生活。以「萬里赴戎機,關山度若飛」兩句寫木蘭出征的節節勝利。以「朔氣傳主柝,寒光照鐵衣」兩句寫木蘭在北地的征生活。以「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歸」兩句寫木蘭經歷了長期的征戰後凱旋歸來。在此要指出的是:我們不必把「十年」看成一個實際數目。他如「軍書十二卷」、「策勳十二轉「及「同行十二年」各句中的數目字,也不必作為一個實數去理解,把它們看作是一個多數就行了。

  四、「歸來見天子」到「送兒還故鄉」是寫天子封賞木蘭,而木蘭婉辭不受,只求早日還鄉。「策勳十二轉,賞賜百千強。」是用極誇張的手法寫天子對木蘭的厚賞。從這些事實中,令人意想到木蘭在多年征戰中建立了豐功偉績,作者在此再次強調木蘭的英。「木蘭不用尚書郎」則表明她從軍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,她代父從軍純是出乎一片孝心和保家衛國的崇高目的。

  五、「爺孃聞女來」到「不知木蘭是女郎」寫木蘭重抵家園的喜稅。這節以愉快的筆調,寫木蘭榮歸故里和家人歡敘,與「惟聞女嘆息」、「不聞爺孃喚女聲」及「送兒還故鄉」各句相對照。這是由離別而至重聚的一大循環。「脫我戰時袍,著我舊時裳。當窗理雲鬢,對鏡貼花黃。」與「市鞍馬」對照,與「當戶織」相呼應。所有這些描述,都是為了向讀者交代木蘭畢竟是個女子。「火伴皆驚惶:同行十二年,不知木蘭是女郎」諸句,是作者進一步對木蘭的歌頌。這節也運用了民歌的行疊寫法,來加強表現木蘭闔家團圓的歡樂。

  六、「雄兔腳撲朔」到「安能辨我是雄雌」是木蘭的自豪語,也是作者對木蘭頌揚話。作者成功地運用比喻的手法,寫雄兔與雌兔都有「撲朔」、「迷離」的現象,當兩兔雙雙傍地而走,又「安能辨我是雄雌」呢?這裡更寫出木蘭的智慧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沒礼帽與粉辣筆 的頭像
    沒礼帽與粉辣筆

    重蝕老本的每一天

    沒礼帽與粉辣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